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際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disziplinarität
作者: 楊洲松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科際性指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學科(disciplines)或領域的性質,以互補及交融的觀點來闡明學科的特性,與強調將所有學科化約為一種物理語言性質的「科學統一」意義不同。
  「科學統一」運動主要在致力於科學語言的解析,以建立經驗檢證的規準,並主張物理語言是科學的普遍性語言,科學中其他領域的語言都可以不改變意義的轉譯成物理語言,而形成具共同語言、共同工作假定、共同方法及共同理論的單一系統。
  「科際性」並不要求以共同方法形成共同理論;尤其社會科學的研究,是一種對於意義的探討,因而每一學科與各種理論對於社會行為之意義做科際性的整合,建基於超越主體性的基本原則,從日常語言出發,重建資料的意義內涵,使得各理論與各學科間就其意義做一種對話、辯證與溝通,期待能超越主觀經驗,得到高一層次的理解,進一步擴展研究對象視野。
  此種動態的科際性整合趨勢,對於教育學研究有啟示意義。因為教育學基本上是具科際性的學門。
  由於教育現象極端複雜,且在不斷生成變化中,這種複雜現象有多種認識途徑,應以各科互補的觀點,從不同學科與理論觀察,以期對教育有全面的認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際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