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記憶的結構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ructural Theory of Memory
作者: 黃富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記憶的結構理論就是以人類記憶的構造來解釋記憶的現象。此派學者主張人類的記憶構造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神經系統與感官接受器屬於輸入部門(input unit);對訊息的處理方法,就是處理部門(working unit);將訊息儲存以供應用是屬於核心部門(core unit)。依此,而提出記憶的三種結構:
  1.感官記憶:訊息由此輸入而作極短暫的停留,很快就會消退,如繼續加以注意,訊息就可以進入短期記憶中。
  2.短期記憶:記憶的容量有限,將訊息保留於意識層面,易被其他新的訊息所取代。短期記憶的能力會受老化的影響。在短期記憶中的訊息,如經編碼的組織,可以轉入長期記憶中。
  3.長期記憶:容量無限,訊息可以作永久的保留。不過在訊息欲提回意識層面應用時,常會因干擾現象而無法取回。
  主張結構理論的學者認為人類的記憶包括此三個固定的架構,每一種架構代表訊息處理的一個階段。每一種的記憶都有特殊的功能,保留訊息的長短亦各有不同。此種模式的說法頗為一般人所熟知。但結構理論亦探討訊息從一個記憶結構進入另一結構的現象,這是屬於歷程的問題。故三種記憶的結構並非截然獨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記憶的結構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