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古教育 - 教育百科
中 | |
古 | |
教 | |
育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edieval education |
作者: | 彭煥勝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若按照一般正統史家對於中古時期的斷代劃分,係從西羅馬帝國476年衰亡至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在這段期間的中古時期教育,重要的教育發展有下列四項: 一、基督宗教的教育 西元313年,基督宗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宗教的地位,391年進一步成為羅馬的國教,雖然所謂「蠻族」入侵,造成西羅馬帝國的瓦解,但基督宗教卻成為所謂「黑暗世界」的文明曙光。基督宗教的寺院教育以及在印刷術尚未發展之際,基督教僧侶抄書與藏書的貢獻,促進知識文明的延續流傳。基督教會的宣教活動,除宗教教育之外,也有基礎的3R教育功能。教會在教義的研究上,吸收古希臘哲學的養分,發展出「教父哲學」(又稱「士林哲學」),成為中世紀哲學的代表。 二、騎士與藝徒教育 中世紀封建社會發展出騎士的階級,專司替領主作戰的防衛與侵略角色。騎士的教育,分為侍童、護衛、騎士三個階段的教育過程。騎士的教育,具有正義、勇猛、浪漫、熱情的文武雙全內涵,騎士精神成為西方文化的一種特質。相對於騎士的貴族階級教育,勞動階層則發展藝徒制度,開展西方技藝與職業證照制度的文化特色。 三、歐洲中古大學的成立 由行會組織、教父哲學衍生出中古大學的興起,發展出神學、醫學、法學、文學為主的學科研究,成為皇權與神權之外的第三勢力。大學獲得自由遷徙、治外法權、免稅免役的特權,逐漸成為西方知識的殿堂,扮演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四、文藝復興的人文教育 隨著經濟的富裕、古籍的發現與對宗教束縛的不滿,一些人文思想家從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學中找到精神食糧,發展出「人文主義」思潮,重新探究「人」的價值意義。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初期在復古模仿,有淪為拾人牙慧的窠臼弊病,Erasmus等人批判這種歪風,讓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有復古但也有再生的新意涵。 整體而言,中古教育受到基督宗教的影響深遠,基督宗教扮演教育的重要角色,此時期教育尚未能對勞動階層有普及的教育機會,反映出封建社會的階級特性。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