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致畸胎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ratoge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能產生致畸胎作用的環境因素。大致可分為化學性、物理性(如輻射線)和生物性物質(如某些病毒)三類。鑒定外來化合物致畸胎性的方法是動物致畸胎試驗和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目前已確定的人類致畸胎物有游離性輻射線、感染(巨細胞病毒、單純麻疹病毒、微小DNA病毒B-19、德國麻疹病毒、梅毒、毒漿體原蟲病、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代謝障礙(酒精中毒、地方性呆小症、糖尿病、葉酸缺乏、高溫、苯酮尿症、風溼病、男性化腫瘤)、藥物及環境中化學物質(氨基蝶翅素(aminopterin)與氨基甲蝶翅素(methylaminopterin)、雄性荷爾蒙類、bulsulfan、captopril、多氯聯苯、古柯鹼、香豆素(coumarin)抗凝血劑、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乙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 DES)、二苯內醯(diphenylhydantoin)與trimethadione、etretinate、鋰鹽、methimazole、甲基汞、青黴胺(penicillamine)、四環黴素、沙利竇邁(thalidomide)、13-cis-retinoic acid、valproic acid)等。威爾遜(Wilson)認為致畸胎物作用機轉可能涉及突變、染色體斷裂、細胞分裂障礙、核酸合成障礙、生物合成的前體或原料物缺乏、能量來源缺乏、生物膜特性改變、水一電解質平衡失調、酶抑制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致畸胎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