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苜蓿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ù s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苜蓿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ù sù |
解釋:
植物名。豆科苜蓿屬,一或二年生草本。三出複葉互生,有柄,小葉倒卵形或倒心臟形,先端圓形或凹入。春天由葉腋抽花梗,密集總狀花序開黃色蝶形花。莢果螺旋形,邊緣具毛狀突起。可供蔬食、飼料、肥料等用。也稱為「光風」、「懷風」、「金花菜」、「草頭」。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苜蓿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苜蓿 |
英文名: | Medicago polymorpha |
描述: 一年生草本。全株光滑無毛,株高20~30cm;莖之基部多分枝,匍匐或斜升。3出複葉,互生;小葉倒卵形,長1~1﹒5cm,寬0﹒6~1cm,基部楔形,先端圓形至微凹,上部細鋸齒緣,表面光滑無毛,背面疏被毛。花兩性,總狀花序,總花梗細長,具2~6朵花;花萼鐘形,5深裂;花冠蝶形,黃色。莢果螺旋形,2~3圈,外具網目,邊緣具鉤狀刺毛;種子3~7,腎形,熟時黃褐色。 |
|
分布: 台灣低、中海拔山區之潮濕地,歐洲和非洲南部等。 |
|
作者: | 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張世良, 黃雯雯, 陳信泰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