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臨終週期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hase Theory of Dying
作者: 黃富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臨終週期論是用以解釋臨終過程,探討垂死感覺及其所關注的事項的一種理論。此理論係由美國學者柏提森(E.M. Pattison)和魏斯曼(A.D. Weisman)等人所提出,認為臨終的過程係依三個時期來發展:即劇烈期、和緩期及終止期等。
  1.劇烈期:此期開始於了解自己的病況已無可救藥,到焦慮度的最高峰為其終止時間。在此時期中,個體有相當高的焦慮,反映否認、生氣或協議的行為。
  2.和緩期:此期開始於焦慮的最高峰,終止於個體從世界中開始撤退為止。對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已逐漸地適應,焦慮程度逐漸減退。此期中,個體產生很多矛盾的情感,如害怕寂寞,害怕不可知的狀態,對於即將失去朋友、身體、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認同等感到悲傷。這種害怕和悲傷的情感同時存在,或與希望能作決定、接受死亡事實等情緒交替出現。
  3.終止期:此期肇端於個體開始從世界中撤退,終止於死亡。此期相當的短。
  茲將此三時期的發展圖示如下。
  
  資料來源:Cavanaugh, J. Adult Development and Aging. Belmont: Wadsworth, 1990, p. 47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臨終週期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