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蝎虎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夜行性為主,一次會產兩顆卵殼不相連的蛋,尾巴極易自割,叫聲明顯,會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常喜於居家房舍附近、路燈下或其他近郊有燈光處活動。
知識 1: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蝎虎
世界地理分布: 全世界廣布
中文亞目名: 蜥蜴亞目
中文屬名: 蝎虎屬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有鱗目
中文科名: 壁虎科
中文綱名: 爬蟲綱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Sauria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Hemidactylus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科名: Gekkonidae
拉丁綱名: Reptilia
拉丁門名: Chordata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mon House Gecko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Hemidactylus frenatus (Dumeril & Bibron, 1836)
形態:
全長最大約可達13公分,尾長與吻肛長約相等,身體扁平狀,頦鱗近三角形,後頦鱗 2~3對,體背面覆滿小形粒鱗,間雜有許多大型疣鱗,尾部腹面有1排成覆瓦狀排列的大型鱗片,另尾部具有許多排成環形的櫛刺狀鱗片,再生尾巴的櫛刺狀鱗片不明顯;各趾均有爪,趾間無蹼,趾下皮瓣雙列;雄性個體具28~35個肛前孔;體色極易改變,頭兩側由鼻孔、頸部到體側各有1條過眼的深色線斑。
分布:
由非洲南部、東部經馬達加斯加島、南亞、東南亞、中國大陸南部、台灣、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印澳群島、澳洲北部、大洋洲及北美洲的墨西哥一帶都有分布。
生態習性:
喜於低海拔地區的樹上或房舍內及附近活動,屬夜行性,叫聲非常響亮,尾部易自割,以昆蟲反其他小型節肢動物為食,幾乎全年都可生殖,但大多集中在3~8月間,交配後約3~4個星期,雌性個體會產2個白色且不相連的卵,約46~58天後孵化,小蝎虎約需1年可達性成熟。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科:
守宮科(Family Gekkonidae),Gecko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蝎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