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第氏裸胸鯙 - 教育百科
班 | |
第 | |
氏 | |
裸 | |
胸 | |
鯙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班第氏裸胸鯙 |
英文名: | Gymnothorax berndti |
描述: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上、下頜尖長,略呈勾狀;頜齒、鋤骨齒皆為單列。脊椎骨數130-138。嘴角具有黑痕;眼虹彩淡黃色;魚體黃白色,周身環繞粗黑波浪狀條紋,許多條紋更相互連結成網狀,頭部和身體粗條紋間皆密布網狀的細黑條紋。臀鰭黑色且具有白邊。 |
|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馬爾地夫,東至夏威夷群島,北至日本。臺灣分布於四週沿海及澎湖海域。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erndt's Moray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Gymnothorax berndti (Snyder, 1904) |
|
形態: 上、下頜尖長,末端略呈勾狀。頜齒、鋤骨齒皆為單列。嘴角具有黑痕;眼虹彩淡黃色;魚體黃白色,周身環繞粗黑波浪狀條紋,許多條紋更相互連結成網狀,頭部和身體粗條紋間皆密布網狀的細黑條紋。臀鰭黑色且具有白邊。記錄中本種全長可達1公尺,但一般常見的體長為50~70公分。 |
|
分布: 日本伊豆半島以南海域、馬里亞納群島,夏威夷。在臺灣見於基隆、南方澳、成功及澎湖一帶海域。 |
|
生態習性: 棲息的水層較深,在臺灣底延繩釣一般釣獲本種的深度為50~150公尺。本種活體身上曾發現大型魚蝨的寄生症。人為水族環境中飼養不易,可能是環境因子(如壓力、水溫、光線等因素)相差過大,導致其難以適應而行為較呆滯。 |
|
利用: 多作為食用。 |
|
門: T0000000001--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T0000000020--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T0000000101--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T0000000090--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T0000000111--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T0000000116--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T0000000129--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
|
目: T0000000139--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
|
亞目: T0000000144--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
|
科: T0000000147--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班第氏裸胸鯙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