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長期系統性觀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ongtitudinal Systematic Observation
作者: 黃意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了解某種行為長期受環境影響的情形,或因成熟而影響行為發展的情形,將所須了解的行為,作定期的長時間觀察,藉以蒐集資料。並為縮減複雜資料為有用的資料,將複雜的觀察行為界定為具體明顯的觀察類目(categories),並以行為發生最多之情境或時間之抽樣來縮減觀察範圍及時間,以此系統方法長時間蒐集某類行為之資料,作為提出該行為的發展之解釋或理論假設的依據,稱之為長期系統性觀察。
  進行長期系統性觀察時,可依下列步驟:
  1.行為類目:將重要行為以簡單扼要的辭彙標明出來,即「行為類目」,行為類目可以下操作性定義,作為蒐集資料或分析行為的依據。
  2.符號系統:為方便快速有效的紀錄行為,以一套代碼符號系統界定行為類目來減輕紀錄的負擔。
  3.系統抽樣方法:為縮減資料紀錄及分析的時間,無需紀錄到行為的全部或細節,只需對行為作取樣紀錄及分析。取樣方法有:(1)時間取樣(time sampling),在時間單位內紀錄行為的發生;(2)事件取樣(event sampling):以行為類目為紀錄的單位,紀錄每個類目行為。
  此一方法,可應用在教育和研究方面,茲分別說明如下:
  1.教育的應用:(1)個別兒童特殊行為的了解:了解當事者行為的背景、行為形成的過程及特殊的影響因素等;(2)互動行為研究:了解個別學生行為之社會意義,了解個別學生行為對社會的影響等;(3)班級團體之次級文化(團體共識)的了解。
  2.研究的應用:(1)行為發展之縱貫研究;(2)嬰幼兒發展日記;(3)學習過程之研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長期系統性觀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