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牙買加果蝠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Jamaican Fruit Bat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Artibeus jamaicensis (Leach, 1821)
形態:
本屬動物頭軀幹長7~10.3公分,無尾,前臂長4.8~7.5公分,成體體重25~86公克;無尾,臉部有4條白色縱帶,耳末端尖,毛短而軟,背部暗淡的褐色或灰黑色,腹部顏色較淺。
分布:
巴西南部、巴拉圭、阿根廷北部。
生態習性:
棲息地潮溼的開闊地,棲所以住家為主,也會利用洞穴、樹洞或枝葉叢,在有些地區也會建棚(參見建棚蝠);主食為果實,但也會吃花蜜、花粉,以及昆蟲等,一晚可吃掉超過體重的無花果,果實通過消化道的速度很快,約15~20分鐘,小型的果實會被帶到覓食時暫時停棲處或是白天的棲所,因此有助於種子傳播,其他食用的果實包括芒果、酪梨、香蕉等。牙買加果蝠為群居性,族群密度可達每平方公里200隻,大群中往往可分為不同社會組成之小群,包括雌或雄單身群、1隻雄蝠與3~14隻雌蝠和牠們的幼蝠組成的妻妾群等,年紀愈大、體重愈重的雄蝠有愈大的妻妾群。懷孕期約112~120天,通常一胎1仔,但亦會有雙胞胎,出生時體重平均14公克,約66天斷奶,80天時達成體體型,雄蝠約8~12個月性成熟,雌蝠1歲後幼蝠可生殖,野外捕捉資料顯示最長壽命至少10年。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翼手目(Order Chiroptera)
科:
美洲葉鼻蝠科(Family Phyllostom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牙買加果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