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孟德爾頌,費力克斯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ndelssohn, Felix (1809-1847)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德國作曲家、鋼琴家,生於漢堡(Hamburg),卒於萊比錫。自幼便顯示音樂才華,私人跟隨比高特(Bigot)和車爾特(F. Zelter, 1758-1832)學習作曲,十六歲開始發表作品。1829年他發現巴赫(J. S. Bach, 1685-1750)的《馬太受難曲》(St. Mathew Passion,1729)並指揮Singakademic音樂學院合唱團演唱全曲,並致力於推廣和介紹巴赫的音樂。1835年任萊比錫布店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 Orchestra)的指揮。1845年與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創辦萊比錫音樂院,同時受聘為柏林普魯士宮廷樂長。他的音樂風格兼具古典主義的嚴謹與浪漫主義有一種抒情及文學的氣質。與舞蹈有關的作品:《八重奏作品20》(Octet op.20, 1825)、編舞曼恩(H. Van Manen, 1977)。《仲夏夜之夢》序曲(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826)、編舞巴蘭欽(G. Balanchine, 1962)、阿胥頓(F. Ashton, 1967)。《燦爛的隨想曲》(Capriccio Brillant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 22, 1825-1826)、編舞巴蘭欽(1951)。《無言歌》(Lieder ohneworte, 1830)、編舞曼恩(H. Van Manen, 1977)。《第一號G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G minor, 1832)、編舞多洛爾(M. Dollor, 1832)。『第一號A小調交響曲』(Symphony No.1 A Minor, 1842)、編舞巴蘭欽(1952)。《第三號交響曲 ──「蘇格蘭」》(Symphony No.3 'Scottish', 1842)、編舞巴蘭欽(195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孟德爾頌,費力克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