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描述框架 - 教育百科
資 | |
源 | |
描 | |
述 | |
框 | |
架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RDF) |
作者: | 余顯強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簡稱RDF)是由W3C制定並於1999年2月22日公布的建議書(recommendation)規範。其制定目的包括兩點:(1)為詮釋資料(metadata)在全球資訊網(web)上的各種應用提供一個基礎建設;(2)提供應用程式能夠在全球資訊網上交換詮釋資料。也就是說,網路上的任何物件,包括:網站、網頁、網頁內的內容、圖片…等等都是資源,W3C希望透過統一的描述規則,提供應用程式均能夠解讀不同來源關於網路資源的描述。W3C建議以XML作為RDF內容資料描述的標準語法,但非強制性,不過現今使用上仍以XML為主要語法。RDF的資料模式包含三個部分:(1)資源(resource):以RDF表示法描述的物件均稱為資源。例如:網站、網頁、數位內容等。所有資源都能以一個資源識別號(URI)標示;(2)屬性(property):描述資源的特性或特徵。其內容包括屬性名稱與屬性的內容;(3)陳述(statement):以一項屬性名稱與屬性的內容來描述特定的資源。以圖形表示如下: 而其中的屬性內容可以是對於該資源一句簡單的文字描述,也可能是另一個資源的描述。例如:下圖描述一個URI為http://ic.shu.edu.tw/~seljuk的網頁,其標題(以dc:Title屬性描述)、日期(以dc:Date屬性描述)的屬性內容為一般文字說明,但創作者(以dc:Creator描述)因為是網路上另一個資源,因此創作者的屬性內容便可以是指向另一個資源的描述。 以RDF規範的描述方式,並採用XML語法,範例的內容可以如下列所示:W3C (2004).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RDF). Retrieved February 24, 2012, from http://www.w3.org/RDF/. |
|
參考資料: W3C (2004).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RDF). Retrieved February 24, 2012, from http://www.w3.org/RDF/.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源描述框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