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疐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ㄕㄨ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zh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動]
1.停滯、阻礙不前。《說文解字.叀部》:「疐,礙不行也。」
2.踏住、踩到。《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ㄓˋ

1. 停滯、阻礙不前。《說文解字.叀部》:「疐,礙不行也。」明.張岱《陶庵夢憶.卷四.嚴助廟》:「張大來以一丁泥一串珠名世,球著足,渾身旋滾,一似黏疐有膠,提掇有線,穿插有孔者,人人叫絕。」

2. 顛躓、倒仆。《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清.薛福成〈書科爾泌忠親王大沽之敗〉:「英領隊官傷股而疐,殞焉。」

㈡ㄉㄧˋ

1. 指去掉瓜果之蒂。《集韻.去聲.霽韻》:「𤴡(疐),去木也。」《爾雅.釋木》:「棗李曰疐之。」宋.邢昺.疏:「謂治棗李皆去其疐。」《禮記.曲禮上》:「為大夫累之,士疐之。」

2. 瓜果之蒂。通「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三.果部五.甜瓜》:「王禎云:『其蒂曰疐,謂繫蔓處也。』」

注音: ㈠ㄓˋ ㈡ㄉ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疐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