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逋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逃走、逃亡。
    【例】逋逃
  2. 拖欠。
    【例】逋欠、逋債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逃走、逃亡。《說文解字.辵部》:「逋,亡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滇遊日記十三》:「訊其來何以故?曰:『悉檀長老命來候相公者。』余知僕逋。」
2.拖欠。如:「逋租」、「逋債」。元.周霆震〈埋怨樹〉詩:「朝旴械繫逮詞訟,夕敝鞭撲逋稅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逃走、逃亡。《說文解字.辵部》:「逋,亡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儒林外史》第七回:「貞臣良佐,忽為悖逆之人;郡守部曹,竟作逋逃之客。」

2. 拖欠。如:「逋租」、「逋債」。《字彙.辵部》:「逋,欠也。欠負官物,亡匿不還者皆謂之逋。」《史記.卷一二○.汲鄭列傳.鄭當時》:「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多逋負。」元.周霆震〈埋怨樹〉詩:「朝旴械繫逮詞訟,夕敝鞭撲逋稅錢。」

3. 遲延。晉.李密〈陳情表〉:「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注音: ㄅㄨ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逋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