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作息週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ork-Rest Cycles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在工作中常須有某些繼續不斷的活動,經過一段時間,須停止活動,休息一段時間再回復工作,成為工作與休息週期。多數工作者在一天的工作中,常含若干個週期。因為人體生理現象,每活動至一個程度便會感覺疲倦,若再勉強繼續下去,可能達到筋疲力盡的地步。
  應用體力的工作量常用呎磅(foot-pound,即將一磅重量提起至離地面一呎所需的能力)或熱量卡(即通稱之卡路里,Calorie,每一卡熱量可使一克水升高攝氏一度)衡量,也可用心跳速度或氧氣消耗量衡量。由此可將工作分為重度、中度、輕度等等級。依工作度估計所消耗的能量,大致上需要大量體力的工作,如負重、搬磚之類屬重工,必須間歇工作以恢復疲勞。
  作息週期因工作性質而有別外,更因每人的個別狀況而異。耐力高者工作比較持久,作息週期出現的次數較少;耐力低者則反是。此外工作動機與熱忱,工作中所需要的活動是機械式的次第,抑或有變換方式的伸縮性,都和感覺疲勞有關。故而一個作息週期的長度,因工作性質與方式和個人狀況,而有多種差別。但此種週期為必須,則是工作情境中的必然現象。此現象除生理因素外,尚有心理的厭倦感,其能在工作中發現或製造樂趣者,往往使人忘記疲倦而能工作較長的時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作息週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