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祆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ān |
解釋:
[名] 1.參見「祆教」條。 2.祆教諸神的統稱。 3.指祆教徒。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ㄒㄧㄢ 1.「祆教」:宗教名。回教、基督教出現前,為古伊朗之主要宗教。現存於伊朗偏僻地區及盛行於印度境內帕西人中。約西元前六~七世紀間,由瑣羅亞斯德所創。奉波斯古經為經典。該教於六世紀約南北朝時傳入中國,但宋以後,中國史籍則不再提及。亦用於稱其教之神。大徐本《說文解字.示部.新附》:「祆,胡神也。」《集韻.平聲.先韻》:「祆,胡謂神為祆。」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我今夜著他個火燒祆廟,水淹斷了藍橋。」亦稱為「波斯教」、「拜火教」、「祆道」。 2.天。揚州本《集韻.平聲.先韻》:「祆,關中謂天為祆。」 ㈡ㄊㄧㄢ,ㄒㄧㄢ之又音。 |
|
注音: | ㈠ㄒㄧㄢ ㈡ㄊㄧㄢ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祆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