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貢 - 教育百科
選 | |
貢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周愚文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選貢是明代各地方學官在歲貢之外,另外考選優秀的的生員充貢國子監為監生,稱為選貢。監生之來源原本是以舉監及歲貢為主;舉監是每逢會試科考,選取副榜舉人入監讀書,歲貢是每年地方學校以定額的生員充員國學。然而因為舉人素質高,科舉出路好,因此舉人多不願入監;歲貢生漸漸以年資先後為入監之序,失掉了進貢優秀人才的原意。而國子監的六堂制、積分制並沒有落實執行,監生依年資依次升堂,又提早撥歷實習,造成國子監生員不足,如此監生在質、量上皆不敷所求。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南京祭酒章懋即為此而上奏,他認為太祖、成祖年間國子生有數千人,而到了當朝(孝宗弘治)只有六百餘人,歲貢生年齡過大,素質低落,舉人又拖延入監時間,造成歷事監生不敷差撥,而學校教養也沒有實效,雖然近年歲貢人數增加,也只是量上增加,無法要求其素質,因此建議命令地方學官在歲貢之外,再舉行選貢。辦法是三、五年舉辦一次考選,不論是正式的廩膳生員,還是增取員額的增廣生員都參加考選,務必挑選到學行兼優、年輕力壯、累試皆優的生員充貢,如此全天下取五、六百人,貢生的質與量皆可兼顧。這是選貢之源起。 實際上,選貢生的確多優秀人才,入監課試很快即脫穎而出居上等,而撥歷至各部門實習也表現出幹練的能力。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嘗因選貢會妨礙歲貢生的出路,又有人奏其非祖制而停辦;但到了思宗崇禎時(1628~1644)又恢復辦理,於是舉監、歲貢、選貢三者之消長變化,主導了明代國學之盈虛,選貢也與歲貢、舉監並列為國子監選取人才的重要來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選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