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砭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ㄕˊ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biān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ān
解釋:
  1. 古時用來治病的石針。
  2. 用石針扎刺肌膚治病。
  3. 比喻指出錯誤,以求改正。
    【例】規過砭失
  4. 比喻刺激如針刺。
    【例】寒風逼人,砭人肌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ān
解釋:
[名]
古時用來治病的石針。參見「砭石」條。
[動]
1.古人用石針扎刺肌膚治病。《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傳》:「帝頭眩不能視,侍醫張文仲、秦鳴鶴曰:『風上逆,砭頭血可愈。』」
2.救治。唐.韓愈〈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詩:「又如心中疾,針石非所砭。」宋.蘇軾〈擇勝亭銘〉:「我銘斯亭,以砭世盲。」
3.刺、刺痛。宋.歐陽修〈秋聲賦〉:「其氣慄冽,砭人肌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人用石針扎刺肌膚治病。《說文解字.石部》:「砭,以石刺病也。」《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倉公》:「法不當砭灸,砭灸至氣逐。」《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列傳上.則天武皇后》:「帝頭眩不能視,侍醫張文仲、秦鳴鶴曰:『風上逆,砭頭血可愈。』」

2. 古代治病用之石針,今則多以金屬製品替代。《黃帝內經素問.卷四.異法方宜論》:「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唐.王冰.注:「砭石,謂以石為鍼也。」

3. 救治。唐.韓愈〈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詩:「又如心中疾,針石非所砭。」宋.蘇軾〈擇勝亭銘〉:「我銘斯亭,以砭世盲。」

4. 刺。宋.歐陽修〈秋聲賦〉:「其氣慄冽,砭人肌骨」。清.龔自珍〈有所思〉詩:「茶香砭骨後,花影上身時。」

注音: ㄅㄧ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砭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