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炮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ㄏㄨㄛˇ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一]pào[二]páo[三]bāo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ㄠㄎㄠˇㄖㄨˊ:「ㄆㄠˊㄖㄡˋ」。
  2. ㄧˇㄏㄨㄥㄔㄠˇㄉㄥˇㄈㄤㄈㄚˇㄐㄧㄥㄓˋㄧㄠˋㄘㄞˊㄖㄨˊ:「ㄆㄠˊㄓˋ」、「ㄆㄠˊㄌㄧㄢˋ」。
注音:
解釋:
  1. ㄐㄩㄣㄕˋㄨˇㄑㄧˋㄊㄨㄥˊㄆㄠˋ」。ㄖㄨˊ:「ㄏㄨㄛˇㄆㄠˋ」、「ㄆㄠˋㄉㄢˋ」。
  2. ㄅㄠˋㄓㄨˊㄖㄨˊ:「ㄆㄠˋㄓㄨˊ」、「ㄅㄧㄢㄆㄠˋ」。
注音:
解釋:

ㄧˋㄓㄨㄥˇㄆㄥㄖㄣˋㄈㄚˇㄗㄞˋㄨㄤˋㄏㄨㄛˇㄕㄤˋㄐㄧˊㄔㄠˇㄩㄥˋㄩˊㄎㄨㄞˋㄔㄠˇㄖㄡˋㄆㄧㄢˋㄖㄡˋㄉㄧㄥㄉㄥˇㄖㄨˊ:「ㄅㄠㄐㄧㄉㄧㄥ」、「ㄅㄠㄧㄤˊㄖㄡ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炮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áo
解釋:
  1. 燒、烤。
    【例】炮烙、烹羊炮羔
  2. 以火烘焙精煉藥材。
    【例】炮煉、炮煎、炮製
注音:
漢語拼音: pào
解釋:
  1. 一種發射鐵石彈丸或炮彈的重型兵器。火力強,射程遠,極具殺傷力和破壞力。
    【例】高射炮、迫擊炮
  2. 爆竹。
    【例】鞭炮、炮竹
注音:
漢語拼音: bāo
解釋:
  1. 一種烹飪法。將食物置於鍋內,在旺火上急炒。用於快炒肉片、肉丁等。
    【例】炮羊肉、炮肚絲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áo
解釋:
[動]
1.燒、烤。如:「炮烙」、「烹羊炮羔」。《詩經.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令尹炮之,盡滅郤氏之族黨。」
2.以火烘焙藥材。如:「炮煎」。《金瓶梅詞話》第四九回:「胡僧說:『形如雞卵,色似鵝黃。三次老君炮煉,王母親手傳方。』」《西遊記》第二回:「祖師道:『此是有為有作,採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
注音:
漢語拼音: pào
解釋:
[名]
1.武器名。一種發射鐵石彈丸或炮彈的重型兵器。火力強,射程遠,極具殺傷力和破壞力。如:「大炮」、「開炮」、「高射炮」、「迫擊炮」。
2.爆竹。如:「鞭炮」。
注音:
漢語拼音: bāo
解釋:
[動]
1.一種烹飪法。在旺火上急炒。用於快炒肉片、肉丁等。如:「炮羊肉」、「炮炒雞丁」。《意林.卷一》引《韓非子》:「熾爐炮肉盡赤,而髮尚繞,臣罪三也。」《金瓶梅詞話》第三四回:「第二道又是四碗嗄飯:一甌兒濾蒸的燒鴨、一甌兒水晶膀蹄、一甌兒白煠豬肉、一甌兒炮炒的腰子。」
2.把東西置於器物上烘乾。如:「將鞋子放在爐臺上炮乾。」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à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一種發射鐵石彈丸或炮彈的重型兵器。
  2. [[名] ] 爆竹、鞭炮。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炮仔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