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小白額雁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小白額雁
英文名: Anser erythropus
描述:
雌雄鳥同型。喙基有大塊的白斑,頭及頸暗褐色,在臉部近「白額」處較黑,前頸下部及腹面為較淡的褐黃色,在下胸及上腹部有不規則的黑色塊,脇暗褐色,後脇部羽毛中央色較深,邊緣較淡,上脇部有很細的白色邊線。背面包括肩羽及三級飛羽灰褐色,有淡色羽緣形成橫斑,背、腰及尾深灰色。尾上覆羽、尾羽外緣及中央尾羽白色。翼覆羽煙灰色,初級覆羽色較淡,與初級及次級飛羽的黑色形成對比。翼下深灰色。眼深褐色,有窄的眼環。喙粉紅色,基部轉成黃色,喙甲白色。跗蹠及趾橙色或橙黃色。幼鳥無白額及腹部黑斑,到了第一個夏季即可長出這些特徵,背面無明顯的橫斑,到了第一個冬季羽色與成鳥十分類似。
分布:
全球繁殖於橫跨歐亞大陸的苔原及凍原,中國長江中下游為東亞族群的主要度冬區。台灣零星出現於海岸河口地。
作者: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sser White-fronted Goose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Anser erythropus
形態:
體長59~60公分。外形與白額雁相似,但體型較小且喙基部到頭頂白色,白色範圍較大,眼周圍黃色。雄雌外形相似,全身暗褐色,腹部有黑色橫紋,下腹至尾下腹羽為白色。腳橙色,喙前端粉紅色。
分布:
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繁殖地包含北極、歐洲及亞洲;冬天則主要分布於裡海南方的低地、歐洲東南部、伊朗及伊拉克、蘇俄哈薩克及中國東南部,台灣有零星幾筆的發現記錄。
生態習性:
夏天棲息於灌木叢生的北極寒帶草原,冬天則棲息於河囗、沼澤、草生地。夏季以各式植物為食,冬季則主要以草生植物為食。繁殖時在淺灘沙洲地面挖洞築巢。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雁形目(Order Anseriformes)
科:
雁鴨科(Family Anat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小白額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