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績效預算制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rformance Budgeting System
作者: 蓋浙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績效預算是將公共行政學與管理科學二者作緊密的結合,以凸顯政府施政的職能與功能。
  根據美國民間團體胡佛委員會(Hoover Committee)的詮釋,績效預算是以各機關的職能、業務及工作計畫為基礎,並依據政府機關各計畫之預算進度與工作量估算其成本需要,本乎預算即為施政計畫之原則,將政府施政計畫予以數字化。因此,績效預算是事前擬定工作計畫或數個方案,使計畫與預算相互配合,互相控制,藉以證明預算執行之成果,增加行政之效能,即所謂以最少之費用獲得最大行政效果之預算。
  績效預算與傳統預算的區別,在於預算分類之改進;也就是說,傳統預算之用途分類,表示投入,績效預算之業務分類,表示產出。傳統預算僅編定各個機關間共同經費數額,並未擬定工作進度及各業務計畫之費用,而各機關間執行預算只要不超過預算所定的限額就算盡了責任,而計畫之工作是否達成目標,以及對於工作成果及工作成本,均不予核算。績效預算卻是依計畫而定預算,並重視工作成本與工作量之分析,譬如,其一工作工作量增加,而所需成本卻相對減少,就是績效預算的表現。其主要特質有下列三點:(1)績效預算是以工作計畫為導向,根據具體之工作計畫,作為編製與執行預算之基礎。換句話說,應以工作為中心,先有事,再定出預算數額;(2)根據計畫項目選定工作量及工作成本;(3)由工作成本來考核行政效率,由效率決定考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績效預算制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