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黑嘴鷗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黑嘴鷗
英文名: Saundersilarus saundersi
描述:
體長29至32cm。雌雄鳥體色相似。成鳥繁殖羽頭及頸上部黑色,眼後有白斑;上背、肩、尾上覆羽、尾羽及腹面均白色,下背、腰、翼上覆羽藍灰色;最外側3枚初級飛羽的外翅全白,內翅灰黑而先端白,內側飛羽藍灰色,內羽片的黑色羽緣漸窄;次級飛羽藍灰色而具寬闊白色先端;飛行時,翼羽前、後緣均為白色。非繁殖羽頭、頸部白色;頭頂、枕部有灰褐色 斑;眼先黑色,耳羽白色,羽緣黑褐色,故呈眼後黑褐斑;肩、背、腰及翼上覆羽銀灰色;尾上覆羽及尾羽白色。亞成鳥大致似成鳥的非繁殖羽,但背部略帶褐色,頭頂有暗褐色斑;初級飛羽、小覆羽有黑斑,尾羽末端黑。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腳紫紅色,爪黑。
分布:
分布於蒙古、中國北部和東部沿岸以及日本,也於朝鮮半島沿海活動。台灣以西部沿海比較容易見到。
作者: 顏重威, 劉小如,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aunders's Gull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Larus saundersi
形態:
體長30~33公分。虹膜褐色,喙黑色,腳暗紅色。雌雄外形相似,羽色會隨季節而稍微變化。繁殖羽頭部黑色,頸部、胸部以下白色,背部灰色。非繁殖羽頭部白色,眼睛後方具黑色斑點,頭頂具褐色橫斑。幼鳥腳暗紅褐色,頭部灰褐色,額、頦和喉部白色;背部灰褐色,邊緣鑲有褐色,尾羽白色,腳、腹部白色。第一年冬季和夏季的幼鳥頭部白色,眼睛後方具黑色斑點,頭頂具灰色條紋,背部灰色。
分布:
分布於亞洲東部,於中國大陸北部的內陸湖泊繁殖,冬季時擴散至西伯利亞東岸、中國大陸沿岸、韓國、日本、臺灣和香港等地。
生態習性:
出現於海岸、河口、沼澤環境。叫聲為“keek-keek”聲。
綱:
T0000000651--鳥綱(Class Aves)
目:
T0000000720--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科:
T0000000736--鷗科 (Family La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黑嘴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