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鼴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ㄧㄢˇㄕㄨˇㄅㄨˇㄖㄨˇㄉㄨㄥˋㄨˋㄊㄧˇㄔㄤˊㄨˇㄘㄨㄣˋㄉㄨㄛㄇㄠˊㄏㄟㄏㄜˊㄙㄜˋㄧㄢˇㄒㄧㄠˇㄓˇㄧㄡˇㄍㄡㄓㄠˇㄕㄢˋㄩˊㄐㄩㄝˊㄊㄨˇㄐㄩㄊㄨˇㄒㄩㄝˋㄓㄨㄥㄕˋㄐㄩㄝˊ退ㄊㄨㄟˋㄏㄨㄚˋㄊㄧㄥㄒㄧㄡˋㄐㄩㄝˊㄊㄜˋㄅㄧㄝˊㄇㄧㄣˇㄖㄨ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鼴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ǎn
解釋:
  1. →鼴鼠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ǎn
解釋:
參見「鼴鼠」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鼴鼠」:動物名。哺乳綱食蟲目。體為圓筒形,稍扁平。身長五寸許,毛黑褐色。眼極小,常居土中,不見日光,視覺因而喪失。嗅覺、聽覺特別敏銳。趾上鉤爪,適於掘土。捕食昆蟲為生。《集韻.上聲.阮韻》:「𪕤,鼠名。或从匽。通作偃。」亦稱為「田鼠」、「偃鼠」。

2. 傳說中似牛之大獸。《廣韻.上聲.阮韻》:「鼴,鼴鼠,似鼠,形大如牛,好偃河而飲水也。」唐.張祜〈少年樂〉詩:「帶盤紅鼴鼠,袍砑紫犀牛。」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一下.獸三.隱鼠》:「鼴鼠出滄州及胡中,似牛而鼠首黑足,大者千斤,多伏于水。」

注音: ㄧ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鼴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