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安德魯絲,哲羅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drews, Jerome (1908-1992)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美國現代舞蹈家。生於美國麻省Northampton市Plaiston鎮。早年在「西雅圖科尼斯學院」(Cornish School)接受舞蹈訓練,也學習一般的娛樂舞蹈。後來又隨聖丹尼斯(Ruth St. Denis)、葛蘭姆(Martha Graham)和何斯特(Louis Horst)學習現代舞,隨馬辛(Leonide Massine)、塔斯索(Ivan Tarasso)學習古典芭蕾,並參與韓福瑞(Doris Humprey)、霍姆(Hanya Holm)、沃曼(Margaret Wallman)的演出。在此同時,他也在洛杉磯和紐約發表創作,並被舞評家馬丁(John Martin)稱為在美國現代舞中年輕一代的佼佼者。1951年,他到柏林跟隨魏格曼(Mary Wigman)留在歐洲發展。1953年,在巴黎成立「舞蹈之友舞團」(Les Compagnons de la Danse),他的舞團吸引的許多優秀的舞者加入,其中包括羅賓森(Jacquelin Robinson)、瓦涅爾(Karin Waehner)、舍廉(Laure Sheleen)等人。除了演出之外,安德魯絲還為別的舞團編舞,同時也在法國各地教舞。他的教學法融合了美國式的開放和魏格曼式重現個人身體及個性的表現,主張身體與精神性結合。重要作品:《藍調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1930)、《馬克白》(Macbeth)、《乞丐》(Le mendiant)、《皮耶洛特》(Le Pierrot)、《日本畫像》(Esquisses japonaises)、《演員》(L´acteur)、《奧狄》(Oedipe)、《相見時》(Rencontre, 1953)、《地動之日》(Le jour o□ la terre tremblera, 1960)、《瞬間捕捉》(Capture éphémère, 1967)、《雙面星的面具》(Le masque de la double étoile, 1968)、《賦頌》(Ode, 1970)。
參照:
J. Robinson《Modern Dance in France-An Adventure 1920-1970》199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安德魯絲,哲羅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