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骸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ˇ˙ㄉㄜㄊㄨㄥㄔㄥㄖㄨˊ:「ㄍㄨˇㄏㄞˊ」。
  2. ㄕㄣㄊㄧˇㄑㄩㄊㄧˇㄖㄨˊ:「ㄒㄧㄥˊㄏㄞˊ」、「ㄧˊㄏㄞ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骸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ái
解釋:
  1. 骨的通稱。
    【例】骨骸
  2. 身體、軀體。
    【例】形骸、屍骸、遺骸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ái
解釋:
[名]
1.脛骨、小腿骨。《說文解字.骨部》:「骸,脛骨也。」清.段玉裁.注:「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胲。然則正謂脛骨為骸矣。」
2.骨的通稱。《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漢.何休.解詁:「骸,人骨也。」唐.李白〈南奔書懷〉詩:「舟中指可掬,城上骸爭爨。」
3.身體、軀體。如:「形骸」、「屍骸」、「遺骸」。《呂氏春秋.孟春紀.重己》:「其為輿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âi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