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衄 - 教育百科
ˋ
ˇ
部 + 4 畫 = 10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鼻子出血稱為「衄」,後泛指出血。如:「鼻衄」、「耳衄」。漢.張機《傷寒論.卷一.辨脈法》:「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上.百病主治藥.吐血衄血》:「口鼻併出曰腦衄,九竅俱出曰大衄。」也稱為「衄血」。
2.挫敗。如:「敗衄」。《文選.曹植.求自試表》:「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衄。」《宋史.卷二五四.趙贊傳》:「贊獨持重,自秋涉冬,未嘗挫衄。」
3.畏縮。《宋史.卷二八九.高瓊傳》:「范廷召、桑贊所將邊兵臨敵退衄。」《遼史.卷七三.蕭敵魯傳》:「敵魯有膽略,聞敵所在即馳赴,親冒矢石,前後戰未嘗少衄,必勝乃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