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入滲容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iltration Capacit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入滲過程中,土壤的入滲率通常會隨時間增加而遞減,入滲率的最大值,通常發生在降雨的初期,稱為入滲容量,而入滲率的最終值,是個定值,通常也是最小,稱為基本入滲率(basic infltration rat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入滲容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infiltration capacity
作者: 顏清連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雨水降落到地面或人為灌溉時,由於重力作用及毛細管作用,使得水分滲入土壤之中,單位面積單位時間的入滲水量為入滲率。在特定地點特定條件下的最大入滲率稱為入滲容量fp,當地面的水量供應率i 大於或等於fp時,實際入滲率fa=fp;否則,fa<fp。就理論上而言,當I<fp時,則fa=i。在降雨或灌溉過程中,在啟始時刻fp=fo為最大(見圖),然後fp逐漸衰減至最後為一定值fc,此時表土層已經達到飽和狀態。fc值則依下層土壤之滲透係數而定。一般情況下,土壤之入滲容量隨時間之變化如圖所示。在現場情況下,入滲容量隨著地點有很大的變化,因此現場觀測時必須選擇多個有代表性地點,測得各地點之入滲容量曲線,再以各點所代表之面積大小加權平均,得平均入滲容量曲線。入滲容量曲線可用於計算降雨時之入滲水量;降雨量扣除入滲量即為直接逕流量,在水文分析上至為重要。入滲容量曲線也可用於決定灌溉水量及時間,在灌溉管理上亦很重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入滲容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