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在效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nal Validity
作者: 張子超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內在效度的意義指的是研究中獨立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s)與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s)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獨立變項的變異性與依變項變異性的關聯程度,其因果關係越高,則內在效度越高,反之則內在效度越低。任何研究設計都必須考量研究的內在效度,如果內在效度不高,則研究結果將毫無意義,因此影響內在效度的因素,必須深入討論。
  寇克與堪布(T.D. Cook & D.T. Camp-bell)在一九七九年他們所寫的〔準實驗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Quasi-Experi-mentataion: Design & Analysis Issues for Field Settings)書中,特別強調研究中獨立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亦即內在效度的考量。他們討論幾個影響研究之內在效度的因素,包括:歷史(history)、自然成熟(maturation)、測試因素(testing)、研究工具(instrumentation)、統計迴歸(statistical regression)、選擇因素(selection)、參與研究樣本的退出(mortality)、與選擇有關的各種互動關係(interactions with selection)、因果關係方向的模糊不清(ambiguity about the direction of causal influence)、處理因素的擴散或模擬(diffusion orimitation of treatments)、處理因素的補償性平衡(compensatory equalization of treatments)、接受較少處理待遇的受測者會產生補償性的競爭力,以及接受較少處理待遇的受測者會產生懷恨的反應。故於討論研究結果的內在效度時,必須檢討上述幾個因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在效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