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品格結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aracter Structure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品格是一個人基於先天特質再經後天發展而成的,很難將其內容分析為孤立的項目而觀察,必須就一個人的整體來看,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便提出品格結構的基本之說。在此結構中,包括基本的驅力(即本能),加上後天學習的價值意向(value-tendency)和後天發展出的心智生活以及社會因素。
  品格結構是相當持久的結構,代表個人行為的習慣方式和特徵,因而有明顯的個人模式,往往和人格有相同的意義。
  品格結構常用於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和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在精神分析的著作中,品格結構時常和品格交互使用。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和他的同道認為任何徵候都隱藏在人的品格之中,為了解與治療一個徵候,必須了解整體品格結構。
  在文化人類學中,或強調相似的文化經驗的人民,具有類似的品格結構。認為品格結構為每個人內在的需求與情緒的組織,此組織使得一個人能適應群體的主要社會價值和社會生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品格結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