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布拉格學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ager Cercle, Prager Circle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捷克語言學家馬提休斯(V. Mathesius, 1882~1945)於一九二五年三月在莫斯科學派創建十周年以後,考慮仿效莫斯科學派前例,來建立布拉格學派的可能性。這個學派在一九二六年十月十六日在布拉格的卡爾大學(University of Carl)集會,正式成立。在思想上以結構思想為主。接著舉行了很多類似的集會,主要的地點是在大學的校園內,但是後來為了強調獨立性,就改在布拉格一些咖啡館或私人的處所集會,很多以前莫斯科學派的成員也參加,討論有關語言學的問題。
  一九二九年時,〔布拉格語言學派論文集〕(Travaux du 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公諸社會,於是「布拉格語言學派」的名稱,很快就聞名於國際。
  與馬提休斯同時建立「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是傑柯布森(Roman Jakobson),他是俄裔的美國語言學家、文學理論家,曾在莫斯科大學學習語言學、文學,尤其精研捷克詩歌。一九三九年起任哈佛大學教授。他於一九二○年起就在布拉格工作,對於該學派的催生與發展,是最有貢獻的一位學者。他的主要思想是從結構的觀點看語言。
  法國的人類學家李維斯陀(Claude Lévi-Strauss),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旅居美國,結識了傑柯布森,促成了李維史陀在語言的研究方面接受傑柯布森的論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布拉格學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