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李維斯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évi Strauss, Claude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李維斯陀一九○八年生於比利時,於一九一四年全家遷至法國,在法國受教育,於一九三二年獲得巴黎大學法學士學位,並取得高等中學哲學教師的資格。在大學就讀期間對法國社會學派大師孔德(Auguste Comte)、涂爾幹(Emile Durkheim)、茅斯(M. Mauss)、聖西蒙(Saint Simon)的著作感到興趣。大學畢業後至公立中學任教。
  一九三四年出任巴西聖保羅大學(University of St. Paulo)社會學教授。由於在巴西地理上的方便,曾數度深入巴西內陸,從事短期的民族誌調查工作,大約有五個月左右的實地工作經驗。一方面從事工作,一面開始閱讀羅維(R. Lowie)的著作〔初民社會〕(Primitive Society, 1920)一書,以充實其理論基礎。這是他對於人類學研究的轉捩點。
  一九三六年,他發表第一篇人類學的論文〔波洛洛印第安人(Bororo Indians)的社會組織〕。
  一九三八年,他辭去聖保羅大學的教職,獲法國政府的經費補助,前往巴西中部地區從事較廣泛的調查,在馬得拉(Madeira)與馬查多(Machado)兩河的會流處進行研究。有關於納比克瓦拉(Nambikwara)和杜比-卡瓦希伯(Tupi-Kawahib)兩個印第安族的著述是以此次調查為根據。
  一九三九年回法國服兵役兩年後,到美國紐約任教,遇見了布拉格學派(Prager Circle)的代表人物傑柯布森(Rorman Jakobson),傑柯布森在語言學上的成就,影響了李維斯陀結構語言學的思想很深。如他的論文〔語言學與人類學中的結構分析〕(Linguistics and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in Anthropology),就是採用雅各布森的觀點寫成。
  他在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任法國駐美使館文化參事,後來辭去文化參事的職務,從事專門研究,不斷有新書及論文出版,逐漸受到重視。如〔親屬的基本結構〕(Les Structures élémentaires de la parenté)一書,就在一九四九年出版。
  一九五○年出任巴黎大學高等研究院社會人類學的研究指導教授,著作不斷地出版,如〔種族與歷史〕(Race and History, 1952)、〔憂鬱的熱帶〕(Tristes Tropiques, 1955)、〔結構人類學〕(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1958)等。
  由於以上著作獲得法國國內外的重視,他在一九五九年獲聘為法蘭西學院社會人類學講座教授。此後出版了〔神話邏輯〕(Mythologiques)四卷,每一卷皆有其主題。他的學術成就,於一九六八年獲法國國立科學研究所所頒的金質獎章,這是法國最高的學術榮譽。一九七三年起獲聘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李維斯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