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扁鼓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ǎn gǔ
解釋:
樂器名,打擊樂器。形式扁而寬,規格大小不一,可置於架上或斜背於胸前演奏。常用於宗教音樂和民間婚禮、舞蹈、燈會、雜技團、器樂合奏和群眾性鑼鼓隊中。也稱為「戰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扁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國樂鼓類:
是古代即出現的膜鳴樂器,又稱懸鼓,歷代用於宴饗與祭祀音樂中,流行於各地區。 考古發現的兩千多年前的扁鼓,鼓徑27公分左右,鼓高6.5公分左右,鼓框成圓弧狀,兩端鼓皮分別由兩排竹釘繃緊,可直立懸掛於木架上演奏。現今之扁鼓則平置於木架或鐵架卜作雙手敲擊演奏。
北管皮類:
是古代即出現的膜鳴樂器,又稱懸鼓,歷代用於宴饗與祭祀音樂中,流行於各地區。 考古發現的兩千多年前的扁鼓,鼓徑27公分左右,鼓高6.5公分左右,鼓框成圓弧狀,兩端鼓皮分別由兩排竹釘繃緊,可直立懸掛於木架上演奏。現今北管中則與板鼓、通鼓一起使用。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