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權宜管理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ingency Management Model
作者: 詹志禹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權宜管理模式是一種利用增強(reinforcement)與懲罰來改變行為的歷程,其基本原則源於行為學派大師施金納(B.F. Skinner),但後來的學者與使用者又做了許多引申與發展;也有學者譯成「後效管理模式」,因為「contingency」一詞意含「偶然」及「附帶」,其管理歷程涉及將環境結構化,使被管理者的行為與某些後果產生聯結,並確定被管理者清楚這些聯結的存在,最後的目標在使被管理者的行為朝向希望的方向改變。
  此模式的基本假定包括:(1)行為是由環境決定的;(2)一般正常智力的人傾向於重複一些能帶來快樂、成功、或其他正面結果的行為,並停止一些可能帶來痛苦、失敗、或其他負面結果的行為。
  此模式的常用原則包括增強與懲罰,其中,增強又分成二種情況:(1)正增強:在行為之後呈現令行為者愉悅的刺激,以增加該行為的出現機率;(2)負增強:在行為之後去除令行為者痛苦的刺激,以增加該行為的出現機率。此外,懲罰也分成二種情況:(1)直接處罰:在行為之後呈現令行為者痛苦的刺激,以降低該行為出現的機率;(2)間接處罰:在行為之後去除令行為者愉悅的刺激,以降低該行為出現的機率。
  此模式的具體步驟包括:
  1.慎選所欲改變的行為,並加以清楚、具體地描述。
  2.決定改變的方向,界定所欲建立的新行為。
  3.以增強和懲罰的相關術語分析情境,例如:那些刺激增強了令人不悅的行為?那些刺激抑制了可欲行為的發展?
  4.設計矯治方案,包括選擇增強物、排定增強時間表、決定是否使用懲罰等等。
  5.觀察並測量起點行為,以做為基準線。
  6.執行矯治方案。
  7.評估及修改矯治方案。
  8.在矯治歷程中持續記錄行為,注意行為改變的方向。
  9.決定方案執行時間的長短或方案消退的方式。
  執行此模式時必須注意三點:第一,矯治者與被矯治者應該互相尊重,改變的方向必須對被矯治者有利,且經過雙方同意,才不致於使矯治歷程變成一種操弄、控制、物化的歷程;第二,要盡可能使用自然增強物,並發展被矯治者的內在動機,使得可欲行為本身即是增強物,才不致於使矯治效果太短暫;第三,要知道增強物的效果隨時間以及個別差異而定,必須仔細觀察才能選對增強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權宜管理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