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闞 - 教育百科
ˇ
ˊ
部 + 12 畫 = 20 kǎnkànhǎ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àn
解釋:
[動]
1.視、看。《說文解字.門部》:「闞,望也。」《文選.嵇康.琴賦》:「邪睨崑崙,俯闞海湄。」唐.韓愈〈寄盧仝〉詩:「每騎屋山下窺闞,渾舍驚怕走折趾。」也作「瞰」。
2.臨近、靠近。《玉篇.門部》:「闞,臨也。」《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又遣兵東援劉錡,西援郭浩,自以其軍長驅以闞中原。」明.劉基《郁離子.麋虎》:「虎逐麋,麋奔而闞于崖,躍焉。」
[名]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闞止,唐代有闞稜。
注音:
漢語拼音: kǎn
解釋:
(一)之又音。
注音:
漢語拼音: hǎn
解釋:
[名]
老虎的吼叫聲。《廣韻.上聲.豏韻》:「闞,虎聲。」《詩經.大雅.常武》:「進厥虎臣,闞如虓虎。」
[副]
張大嘴巴的樣子。《莊子.天道》:「而口闞然,而狀義然,似繫馬而止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