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項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ㄛˊ˙ㄗㄖㄨˊ:「ㄒㄧㄤˋㄌㄧㄢˋ」、「ㄒㄧㄤˋㄑㄩㄢ」、「ㄒㄧㄤˋㄕㄤˋㄖㄣˊㄊㄡˊ」。
  2. ㄑㄧㄢˊㄐㄧㄥㄈㄟˋㄖㄨˊ:「ㄎㄨㄢˇㄒㄧㄤˋ」、「ㄐㄧㄣˋㄒㄧㄤˋ」。
  3. ㄊㄧㄠˊㄎㄨㄢˇㄓㄨㄥˇㄌㄟˋㄖㄨˊ:「ㄓㄨˋㄧˋㄕˋㄒㄧㄤˋ」、「ㄓㄨˊㄒㄧㄤˋㄊㄠˇㄌㄨㄣˋ」。
  4.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ㄕˋㄨˋㄈㄣㄌㄟˋㄏㄨㄛˋㄐㄧㄢˋㄕㄨ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ㄕˊㄒㄧㄤˋㄐㄧㄢˋㄕㄜˋ」、「ㄋㄩˇㄗˇㄑㄧㄒㄧㄤˋㄩㄣˋㄉㄨ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項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ng
解釋:
  1. 頸的後部。亦指脖子。
    【例】頸項、望其項背
  2. 條款、種類。
    【例】事項、項目
  3. 量詞。計算事物分類或件數的單位。
    【例】十項建設、女子七項運動
  4.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ng
解釋:
[名]
1.頸的後部。如:「秀髮垂項」、「望其項背」。《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籍福起為謝,案灌夫項,令謝。」
2.脖子。《左傳.成公十六年》:「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中項,伏弢。」唐.駱賓王〈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3.條款、種類。如:「注意事項」、「逐項討論」、「這項內容有待商榷。」
4.經費。如:「款項」、「用項」。
5.量詞。計算事物分類或件數的單位。如:「女子七項運動」、「十項建設」。
6.姓。如秦代有項羽。
[形]
肥大。《詩經.小雅.節南山》:「駕彼四牡,四牡項領。」漢.毛亨.傳:「項,大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ā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量] ] 計算事物分類或件數的單位。
音讀: Hāng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