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觔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ㄐㄧㄣㄉㄡˇㄊㄡˊㄒㄧㄚˋㄐㄧㄠˇㄕㄤˋㄉㄠˋㄈㄢㄕㄣㄊㄧˇ˙ㄉㄜㄉㄨㄥˋㄗㄨㄛˋㄖㄨˊ:「ㄈㄢㄐㄧㄣㄉㄡ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
解釋:
  1. 肌腱、韌帶。通「筋」。
    【例】觔脈、觔骨
  2. →觔斗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
解釋:
[名]
1.肌腱,韌帶。通「筋」。漢.王充《論衡.書虛》:「舉鼎用力,力由觔脈;觔脈不堪,絕傷而死,道理宜也。」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俺如今剔下了這骨和觔,割掉了這肉共脂。」
2.量詞。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通「斤」。《淮南子.天文》:「天有四時以成一歲,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兩而為一觔。」《聊齋志異.卷六.大人》:「於石室中出銅鎚,重三四百觔,出門遂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