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僂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óu
解釋:
  1. →佝僂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óu
解釋:
[名]
1.彎曲的背部。如:「佝僂」。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病僂,隆然伏行。」
2.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僂堙。
[動]
背向前微傾,以示恭敬。《左傳.昭公七年》:「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晉.杜預.注:「俯共於傴,傴共於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背部彎曲。如:「佝僂」。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病僂,隆然伏行。」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漸至頭童齒豁,漸至傴僂勞嗽,涕淚涎沫,穢不可近。」

2. 背向前微傾,以示恭敬。《左傳.昭公七年》:「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晉.杜預.注:「俯共(恭)於傴,傴共(恭)於僂。」《舊唐書.卷九二.列傳.宗楚客》:「舊制:大臣有被御史對仗劾彈者,即俯僂趨出,立於朝堂待罪。」

3.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僂堙。

注音: ㄌㄡ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僂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