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預期壽命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fe Expectancy
作者: 苗迺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預期壽命與「從出生開始的平均預期生命」有關,意指一個人從現在年齡算起,預期可以繼續存活的平均年數,亦稱為「平均壽命」或「平均餘命」。在美國,國民○歲的預期壽命在一九○○年為四十七歲,在一九八○年代中期為七四.五歲;其中男性為七○.五歲,女性七八.五歲。在日本,男、女性的預期壽命早已超過了八十歲。臺灣地區在民國四十年(1951)時,男性預期壽命為五三.四歲,女性為五六.三歲;到民國八十三年(1994)時,男性為七一‧八歲,女性為七七.八歲,顯示男、女性的預期壽命皆有顯著的增加,而且女性預期壽命都高於男性,增加的幅度也較男性為大。
  預期壽命是一個人造的名詞,是由人口生命表(demographic life tables)推算而來的,其基本的理念是假設目前各年齡死亡率一直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今年各年齡層的世代,預期將可再活幾歲,一般常以○歲的預期壽命來作比較。預期壽命可以從不同的年齡層來計算,通常是從出生開始算起,但也有從四十歲、六十歲等不同年齡來算,或者從不同的性別、不同的人種來算預期壽命。平均的預期壽命通常是藉由一些數學模式來預測未來繼續存活的平均年數。假設某人不會因為一些因素而導致死亡,那麼也會因為其他的原因而死亡,這一個模式預測平均壽命會因為一些特別原因而減少(如癌症)。無論如何,近年來許多專家都是採用與歷史資料作比較的方式,去預估更高層級年齡群的未來存活情形。但是由於醫療科技隨時代的變遷而進步,所以每一出生世代在出生時所算出的預期壽命,理論上會較實際的壽命短一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預期壽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