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枘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ㄇㄨˋ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ru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uì
解釋:
[名]
一端削成方形的短木頭。《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傳》:「持方枘欲內圜鑿,其能入乎?」唐.司馬貞.索隱:「方枘是筍也,圜鑿是孔也。謂工人斲木,以方筍而內圜孔,不可入也。」也稱為「榫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ㄖㄨㄟˋ

製作木器時,以凹凸相入接合兩件材料,其中凸者為「枘」,用以插入鑿孔中。《集韻.去聲.祭韻》:「枘,刻木耑所以入鑿。」《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孟軻》:「持方枘欲內圜鑿,其能入乎?」唐.司馬貞.索隱:「方枘是筍也,圜鑿是孔也。謂工人斲木,以方筍而內圜孔,不可入也。」《淮南子.齊俗》:「故聖人財制物也,猶工匠之斲削鑿枘也,宰庖之切割分別也。」

㈡ㄋㄣˋ

重新長出之草木。《集韻.去聲.恨韻》:「枘,艸木始生也。」

注音: ㈠ㄖㄨㄟˋ ㈡ㄋㄣ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枘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