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牛樟芝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牛樟芝又稱樟芝或牛樟菇。樟芝是臺灣特有種真菌。樟芝的子實體初為扁平型,貼生於樹幹表面,之後子實體生長前緣部會略捲離樹幹翹起。樟芝產生擔孢子的子實層表面為漂亮的鮭魚紅色,呈孔狀,背面為黑褐色。樟芝質硬,帶有牛樟的香味,嚐之,味極苦。樟芝子實體於牛樟樹幹的中空內部長出,顯示它可能較喜愛幽暗的生長環境。此樹幹的中空是由樟芝的腐朽而造成的,或有其他真菌先分解樹木形成特定的環境以利隨後的樟芝生長,則尚未可知。樟芝菌在木屑上生長極緩慢甚至停滯,更遑論其子實體之長出。另一可能性是採用液態進行菌絲培養,而食用之,但先決條件是如此所形成的菌絲亦需同樣具有樟芝子實體良好的成份。本種為台灣特有種,子實體僅發現於老齡牛樟芝中空樹幹之內面,為褐腐型真菌。尚無法以人工栽培子實體成功,價格昂貴。具有治療腹痛、活化中樞神經、安眠等作用,亦有用於嚐試治療肝癌及子宮癌。樟芝的基名是Ganoderma comphoratum M. Zang & C.H. Su,乃因模式標本沾染了靈芝孢子而被誤發表為靈芝屬(Ganoderma)的成員。經重新鑑定後學名改為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 (M. Zang & C.H. Su) Sheng H. Wu, Z.H. Yu, Y.C. Dai & C.H. Su,稱為新組合名。民間的稱呼尚有樟菇、樟內菇、牛樟菇、紅樟等,是台灣特有種的菇類。
知識 1:
牛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牛樟芝
中文界名: 真菌界
中文目名: 無褶菌目
中文科名: 多孔菌科
中文綱名: 同擔子菌綱
中文門名: 擔子菌門
學域-大分類: 菌類-真菌類
拉丁屬名: Taiwanofungus
拉丁界名: Fungi
拉丁目名: Aphyllophorales
拉丁科名: Polyporaceae
拉丁種小名: camphoratus
拉丁綱名: Homobasidiomycetes
拉丁門名: Basidiomycota
紀錄類別: 菌類知識單元
菌絲體型態: 氣生菌絲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