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棨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ㄇㄨˋ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古時一種通行的憑證,以木頭刻成,形狀像戟。《說文解字.木部》:「棨,傳,信也。」漢.李尤〈印銘〉:「赤紱在報,非印不明;棨、傳、符、節,非印不行。」《宋書.卷一五.禮志二》:「皇太子夜開諸門,墨令,銀字棨傳令信。」
2.古代官吏出行時用作前導的一種儀仗。通常以木製成,形狀似戟,上有赤黑色的繒衣套住。《漢書.卷七六.韓延壽傳》:「延壽衣黃紈方領,駕四馬,傅總,建幢棨,植羽葆,鼓車歌車。」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一種刻木合符之通行憑證。《說文解字.木部》:「棨,傳信也。」漢.李尤〈印銘〉:「赤紱在報,非印不明;棨、傳、符、節,非印不行。」《宋書.卷八五.列傳.謝莊》:「於時世祖出行,夜還,敕開門,莊居守,以棨信或虛,執不奉旨,須墨詔乃開。」

2. 古代官吏出行時,用作前導之儀仗。通常以木製成,形狀似戟,上以赤黑色繒衣套住。《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韓延壽》:「延壽衣黃紈方領,駕四馬,傅總,建幢棨,植羽葆,鼓車歌車。」唐.顏師古.注:「棨,有衣之戟也。」唐.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

注音: ㄑㄧ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棨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