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芄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ㄘㄠˇ
  • 部首外筆畫 3
  • 總筆畫 7
  • 漢語拼音 w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án
解釋:
參見「芄蘭」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芄蘭」:

⑴ 植物名。蘿藦科蘿藦屬。多年生草本。蔓生,葉心形,對生,莖、葉含白色汁液,可食。果實大,種子生白絮,隨風飛散。《說文解字.艸部》:「芄,芄蘭,莞也。」《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唐.孔穎達.正義:「〈釋草〉云:『雚,芄蘭』郭璞曰:『蔓生,斷之有白汁,可啖。』陸機疏云:『一名蘿摩。幽州人謂之雀瓢。』」南朝梁.吳均〈贈搖郎詩〉:「露染蘼蕪葉,日照芄蘭枝。」或稱為「蘿藦」。

⑵ 《詩經.衛風》之篇名。共二章。根據〈詩序〉:「芄蘭,刺惠公也。」首章二句為:「芄蘭之支,童子佩觿。」

注音: ㄨ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芄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