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月沙鰈 - 教育百科
滿 | |
月 | |
沙 | |
鰈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滿月沙鰈 |
英文名: | Samariscus latus |
描述: 體橢圓形,背、臀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的2.0-2.3倍;兩眼均在右側。頭小,圓鈍,腹緣圓滑,背緣較凹。吻稍長於眼徑,眼間距小且具鱗片。口小,傾斜,對稱;上頜達眼前1/4處;齒呈絨毛狀,前側齒2列,後側齒不連續。鰓耙薄且小;兩側被櫛鱗,鰭皆裸露;側線直線狀,在胸鰭處稍上揚,側線鱗數57-62。背鰭正常,起點在眼之前,軟條數68-77;臀鰭軟條數54-58;胸鰭第1鰭條呈絲狀,遠長於頭長,約可達2倍,軟條數5;尾鰭尖圓形。體灰褐色,沿背、腹緣及側線上下有許多暗色點,尾鰭前部有2個黑斑,奇鰭佈滿小斑點,胸鰭黃褐色而具多條黑褐色斜帶;盲側體白色或灰白色。 |
|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台灣。台灣東北部海域可見。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Samariscus latus (Matsubara & Takamuki, 1951) |
|
形態: 體橢圓型;頭小;兩眼於右側;胸鰭第一鰭呈絲狀;尾鰭尖型有兩黑斑;體灰黑色;體側有許多列小點;胸鰭黑褐色;體長可達13公分。 |
|
分布: 日本、台灣、菲律賓。 |
|
生態習性: 棲息沙泥質海底之肉食性魚類,生長過程為左側眼睛移轉到右側,而與右側的眼睛並排。 |
|
利用: 供食用。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鰈目(Order Pleuronectiformes) |
|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
|
亞目: 鰈亞目(Suborder Pleuronectoidei) |
|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
|
科: 冠鰈科或對鰈科(Family Samar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滿月沙鰈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