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虎皮蛙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虎皮蛙俗稱「四腳仔」、「田雞」,屬保育類,廣泛分布於全台農田及平地沼澤區,棲息在水則區域旁的洞穴合草叢的隱蔽處,經常可於池塘捕獲;隨著濫捕食用及棲地的破壞,目前除農業水產大量養殖外,於野外已相當少見。
知識 1:
肉食性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虎皮蛙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兩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叉舌蛙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中文綱名: 兩生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LISSAMPHIBIA
拉丁科名: Dicrogloss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兩棲類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無尾目
拉丁目名: ANURA
中文亞綱名: 平滑兩生亞綱
拉丁綱名: AMPHIB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虎皮蛙
英文名: 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描述:
屬於大型蛙類,約6至12公分,最大可達15公分。虎皮蛙因體型大,肉質佳,所以又稱為水雞。過去曾被大量捕捉販售,族群量下降,所以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因族群量穩定,改列為一般類。背部有許多排列整齊的長棒狀凸起,皮膚極粗糙,為灰褐色、暗褐色、灰黑色或黃綠色,腹部白色光滑摻雜少許黑紋,嘴巴大而尖,鼓膜大而明顯。生性羞澀,常在發現時還來不及細看便迅速跳躍逃逸無蹤。很貪吃,會吃其他種蛙類。繁殖期在春天及夏天,雄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為「剛-剛-剛-」。卵徑約1.8mm, 卵粒黏成小片浮在水面上。蝌蚪大型,全長可達5cm,尾長為體長兩倍;背部綠褐色有些小黑點,眼下及口側有金黃色斑點,上尾鰭有細斑紋;底棲型,棲息在靜水域。
分布:
虎皮蛙分佈於台灣、中國南部、泰國等地,婆羅州的族群是在1960年代從台灣引進,所以又稱為台灣蛙。
作者: 楊懿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