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誡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 注音: |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誡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jiè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誡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jiè |
|
解釋:
[動] 1.警告、規勸。如:「告誡」、「規誡」。《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誡守者勿敢言。」《北史.卷十三.后妃傳上.魏神元皇后竇氏傳》:「賓臨終,誡其二子速侯、回題,令善事帝。」 2.戒備。通「戒」。《左傳.桓公十一年》:「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曰虞四邑之至也。」《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前車覆,後車誡。」 [名] 1.訓令、告示。《荀子.彊國》:「發誡布令而敵退,是主威也。」 2.格言、教條。如:「女誡」、「摩西十誡」。《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傳.秦彭傳》:「乃為人設四誡,以定六親長幼之禮。」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誡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誡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kài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誡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1. 警告、規勸。如:「告誡」、「規誡」。《說文解字.言部》:「誡,敕也。」《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誡守者勿敢言。」《北史.卷一三.后妃列傳上.魏神元皇后竇氏》:「賓臨終,誡其二子速侯、回題,令善事帝。」 2. 戒備。通「戒」。《左傳.桓公十一年》:「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曰虞四邑之至也。」《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前車覆,後車誡。」 3. 訓令、告示。《荀子.彊國》:「發誡布令而敵退,是主威也。」 4. 格言、教條。如:「女誡」、「摩西十誡」。《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列傳.秦彭》:「乃為人設四誡,以定六親長幼之禮。」《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後有天竺沙門曇柯迦羅入洛,宣譯戒律,中國誡律之始也。」 |
|
| 注音: | ㄐㄧㄝ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誡 |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