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剮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uǎ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uǎ |
解釋:
[動] 一種古代的刑罰。將人體慢慢削割至死。如:「千刀萬剮」。《喻世明言.卷二六.沈小官一鳥害七命》:「黃大保、小保,貪財殺父,不分首從,俱各淩遲處死,剮二百四十刀,分屍五段,梟首示眾。」也稱為「凌遲」。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剔除人肉使剩骨頭。《說文解字》作「」。《說文解字.部》:「,剔人肉置其骨也。」《廣韻.上聲.馬韻》:「,剔人肉置其骨。剮,俗。」 2. 一種古代刑罰,慢慢割除身上皮肉,使人死亡。亦泛指割除皮肉。元.石君寶《曲江池》第二折:「笑裡刀剮皮割肉,綿裡針剔髓挑觔。」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合擬凌遲,押付市曹中,釘上木驢,剮一百二十刀處死。」《湖廣通志.卷九二.藝文志》引明.歐陽東鳳〈拯救水災疏〉:「醫瘡剮肉,苟延旦夕。」《紅樓夢》第六八回:「俗語說:『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他窮瘋了的人,什麼事作不出來。」 |
|
注音: | ㄍㄨㄚˇ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剮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