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安國樂(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 Kuo Yüeh (Chi)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種類名稱。又稱「安國伎」。隋朝(西元581∼西元618)「七部樂」、「九部樂」之一。唐朝(西元618∼西元907)「九部樂」、「十部樂」之一。屬儀式舞蹈。安國為粟特國(Sogdiana)之一部,位於今中亞Bukhara市附近。「安國樂」係經該國樂人來朝,其樂倍受皇室喜愛而著名,加之該國藝人安未弱、安馬駒、安叱奴、安進貴等之技藝亦為貴族所肯定。另一說:南北朝之北魏(西元386∼西元534)平北燕(西元407∼西元436)時得其樂(伎)。歌曲有「附薩單時」,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祇」。樂器有:琵琶、五絃琵琶、豎箜篌、簫、橫笛、篳篥、正鼓、和鼓、銅鈸、箜篌。樂工十二人,著皂絲布頭巾、錦褾領、紫袖。舞者二人,著紫襖、白帑、赤皮鞋。
參照:
《通典》、《舊唐書.音樂》、《隋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安國樂(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