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能力本位課程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etence-Based Curriculum Model
作者: 楊國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能力本位課程模式,是協助職業教育或訓練機構發展能力本位訓練方案的課程模式,以職業的訓練需求作起點,進行特定職業與任務的確認、工作能力的分析,然後設計學習與測驗材料,透過個別化學習與自我檢核,最後達到技術的精熟。此模式的名稱很多,如個別化教學、精熟學習、編序教學、自行決定進度的學習等,布藍克(W.E. Blank)提出的「一般能力本位模式」即為其中一例。布藍克的模式指明,發展能力本位課程總共要完成十二項任務,前四項代表課程設計的第一層次,以描述稱職的工作者為主;後八項代表課程設計的第二個層次,即發展訓練方案。這十二項任務是:(1)確認與描述特定的職業;(2)確認學習者的基本先決條件;(3)確認及核對工作任務;(4)分析工作任務及附加必要的知識;(5)訂定終點的表現目標;(6)安排任務與終點表現目標的先後次序;(7)發展工作表現的測驗;(8)發展紙筆測驗;(9)發展學習指引草案;(10)試驗、實地試驗與修正學習指引;(11)發展管理學習的系統;(12)實施與評鑑訓練方案。
  由於傳統教育與訓練學程常發生學非所用、不關心個別學習者等缺點,此系統化的能力本位模式乃應運而生,它的中心理念有二:(1)人的能力是真正表現出的能力,只有知識、態度而無表現結果是不具價值的;(2)精熟學習,大多數的人在良好的教導與充足的時間下,都能學會大部分的事物。
  能力本位課程模式具有以下的特色:學習目標具體明確、學習可循序漸進、採個別化教學、注重立即的回饋、自訂學習進度、隨時可加入或退出、以實作與紙筆測驗統整學習方案,因而達到精熟標準者即獲得從事工作的能力。同時模式中也強調學習的管理系統。然而此模式亦有限制存在,例如對基本任務的確認,訓練機構、教學者、雇主與學習者之間若無共識,將影響訓練學程的設計;以技術訓練為主,對非行為表現的學習,如知識、概念、態度與價值觀等,則顯得用不著力;而且,職業技術的革新速度很快,套裝的能力本位教材往往趕不上技術的革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能力本位課程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