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籀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òu
解釋:
  1. 一種字體的名稱。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筆畫較小篆繁複。據近人王國維先生考訂,籀文當為周秦之間通行於西土的文字,為秦地相近地區所用。
    【例】籀書、籀文 △大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òu
解釋:
[名]
參見「籀文」條。
[動]
誦讀。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誦讀。《說文解字.竹部》:「籀,讀書也。」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

2. 書體名。籀文,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筆劃較小篆繁複。根據近人王國維先生考訂,籀文當為周秦之間通行於西土的文字,為秦地相近地區所用。《魏書.卷九一.術藝列傳.江式》:「而案偶章句,隱別古籀奇惑之字。」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背有朱書,非篆非籀,非草非隸,點畫繳繞,不能辨幾字。」或稱為「大篆」、「籀書」。

注音: ㄓㄡ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籀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