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迪威爾,凱薩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iverres, Catherine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法國現代舞蹈家、編舞家。十歲開始學舞,曾進入由貝嘉(Maurice Béjart)建立的Mudra舞蹈學校,後來加入巴拉斯卡(Félix Blaska)和巴古葉(Dominique Bagouet)的舞團。1983年,她與另一位舞蹈家孟特(Bernardo Montet)一起到日本跟隨舞踏大師大野一雄學習,受大野的舞踏哲學影響,把東方的冷靜、智慧及近乎禪的內省風格融入西方的舞蹈美學中。同年,她與孟特在東京發表《堅決要求》(Instance)一舞,展現出一種嚴肅冷靜、神祕且新穎的風格。她與孟特共組「Studio DM舞團」,她從大野的教導中了解到內在心靈修養對藝術的重要性,並相信當體能消耗到極限時,才能使身體達到完全寧靜且自由的境界。因此,她的舞蹈常給人一種超越肉體達到內在精神解放的意境,具有寧靜、冷峻、嚴肅、詩意和神祕的特質。另外她對燈光、空間和氣氛的營造,也非常的精緻和準確。「Studio DM舞團」駐在雷恩(Rennes),迪威爾同時也擔任雷恩和「Bretagne舞蹈中心」主任。重要作品:《堅決要求》(Instance, 1983)、《海倫.可利的夢》(Le rêve d´Helen Keller, 1984)《沈澱物》(Lie, 1985)、《優雅的裁判》(L´arbitre des élégances, 1986)、《春天》(Le printemps, 1988)、《片斷》(Fragments, 1989)、《小協奏曲》(Concertino, 1990)、《弦外之音》(Sous-entendus, 1991)、《金牛座流星群》(Tauride, 1992)、《天上的陰影》(L´ombre du ceil, 1994)、《維琴尼亞.美爾芙的戴勞威太太》(Mrs. Dalloway de Virginia Woolf, 1995)。
參照:
M. Michel & I. Ginot《La danse au xxe siècle》1995、Le Cenam《La danse en France》、Danse à Lille《Ellipses regards sur 10 chorégraphes contemporains témoignages sur une décennie de danse》1993、Oonagh Duckworth《Catherine Diverres》1989.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迪威爾,凱薩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